J9·九游会游戏「中国」官方网站

J9·九游会游戏「中国」官方网站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1-66889888     13411142105

J9·九游会游戏「中国」官方网站

J9·九游会游戏「中国」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招生招聘 > 初中招生

“ag九游会登录j9入口”灵魂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纪实

作者: ag九游会登录j9入口 来源:   日期:2024-08-31 00:56

本文摘要:灵魂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纪实

回望  

  2004年1月3日至7日, 龙山县。

灵魂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纪实

回望  

  2004年1月3日至7日, 龙山县。

  当地土家族人民吹奏咚咚喹、同跳摆手舞,载歌载舞欢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资华筠教授来龙山考察湘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华筠教授在农车、靛房、坡脚等乡镇观看了土家族摆手舞、打溜子、毛古斯、土家织锦、咚咚喹、哭嫁歌、挖土锣鼓歌、土家山歌等。

资教授感慨万千:“我们倒要感谢那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阻碍各民族之间便于往来的高山、大洋,是他们成就了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存,它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极其珍贵的精神植被。”

  2004年4月13日,云南。

  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湘西自治州被列为全国第二批三个综合试点地区之一。

  2007年3月,北京。

  文化部召开全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工作表彰大会,湘西自治州文化局被评为全国工作先进单位。

  2010年10月27日,湘西。

  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挂牌。在湘西各族人民的翘首盼望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被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编制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2011年11月22日,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湘西社会经济科学发展中最具内涵、最为生动活泼核心要素之一。

  灵魂湘西,高歌嘹亮!  

  神秘湘西在哪里  

  说到湘西,很多人都神往她的神秘,都会问:神秘湘西在哪里?

  我们不妨先作一番梳理。

  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湘西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如果从太空中俯瞰,赫然入目的是洋洲板块,然后才为高峻连绵的山脉,大体在东经109°10′~110°22′,北纬27°44′~29°38′之间,从云贵高原向东武陵山脉依次逶迤,被认为是我国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大约十亿年前的古海抬升,加之岩石侵蚀,造成起伏不定的复杂地形地貌,山峦错杂,溪峒相连、奇峰峡谷争秀……东汉马伏波称之“鸟不飞度,兽不敢临”之地也。唐代李吉甫谓“溪山阻绝,非人迹所履者”。

前者的慨叹和后者的痛感,共同表述了湘西在时空中的基本位置。

  湘西虽然位于中华大地的腹地,与富庶的洞庭平原紧密相连,但自古却为“异化”之地,一直被列为“西南蛮夷”之属,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历史的主流话语说及湘西时便语焉不详。

至少在“改土归流”前湘西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生灭都是顺乎自然的形式。清道光《施南府志》云“外蔽夔峡,内绕溪山,道至险阻,蛮僚错杂,自巴蜀而瞰荆楚者,恒以此为出奇之道”。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才稍稍进入其视野。抗战时期一度成为重要的依持亦出于军事的需要之考虑。

这是被误读的湘西。对于湘西的历史,凌宇先生有一句精当的概括:“三族互动,千年孤独。

”作为在世界范围内研究沈从文独有建树的专家,凌先生是深入考察了湘西的历史脉络,综合对比了地理、文化、族群得出的结论,互动是内部的活态生命决绝的展示,孤独是与生俱来的格局定数。所以他说沈从文当年从湘西到北京,跨越的不只是几千里的地理距离,还同时跨越了一个甚至几个时代的历史空间。

  著名美学家、文艺评论家,吉首大学教授张建永每次谈到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都饱含深情:“放眼全世界,湘西都是一个独特而神秘的地方。如果说GDP,因受历史地理环境的影响,湘西不足为道;但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当下,以CDI指数衡量,湘西就有着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其中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湘西数不胜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谓的CDI,即“品类发展指数”。

品类发展是测试一个品类在特定人口阶层的销售表现。所谓“特定人口阶层”,可以按年龄、性别、收入等人口统计变量来划定。而品类发展指数CDI是把各个地区的品类发展与全国的品类发展总体水平作比较,从而看出该地区品类发展水平的高低。

  2005年,湘西启动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到2007年底,全州已完成164个乡镇的1856个村的普查。

普查表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大门类齐全,共有资源项目32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第一二三批共有24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第一二三批共有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8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4位;“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之乡”12个……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独特性、唯一性与不可替代的珍贵性!以民众为主体的传承尽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但传承链条稳固、传承谱系仍具有坚强的基础和生命力!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发出惊叹——中国历史文化的“冰箱”在这里!

  这样梳理之后,回答神秘湘西在哪里,答案不言自明。  

  沉重的非物质  

  其实,沈从文早就回答过这个问题——“湘西的神秘,和民族性的特殊大有关系。

历史上‘楚’人的幻想情绪,必然孕育在这种环境中,方能滋长为动人的诗歌。想保存它,同样需要这种环境。”

  一代大家,洞见深刻!

  那时,还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正因为这样,沈老的表述更显示出远见卓识。

  人类纪事的时间脚步迈进21世纪,一个新名词进入我们的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

伏尔泰的有一句名言:“假使你愿意和我说话,请你先把你所用的名次下个定义。”必须对这个概念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义的话,真还得费心作一番梳理。

  这是一个几经变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复斟酌才最终敲定的词语。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创生与消融是一对孪生子,始终如影随形。特别是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其所爆发的摧毁力具有颠覆性。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这个不二定律演绎推到了顶峰。人类的共同焦虑由此产生,诚如哈姆雷特的困扰。尤其是在面对有型的毁灭和无形的消失,如何保存那些带着人类共同体温的记忆,并使之得到延续传承,使得大家有必要坐下来达成共识。在经过一系列的艰难尝试与探索之后,2003年10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3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这是迄今为止,联合国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为重要的文件。the Intangible Cultual Her-itage——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来自英语国家的语言,其实按照中文直译,其表述是“无形文化遗产”。我们约定俗成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内涵和外延怎样界定?

  依据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具体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技艺;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罗威勒在谈文化时这样说:“……我被托付一项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字来范围它的意义,这正想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着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所不在。”非物质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罗氏的表述。

当然,这并非是要落入不可知论的窠臼,而是更需要我们以极其审慎的态度来面对它,以人类特有的情感来呵护它,以现有的手段、技术保存它,以科学有效的方式来保护它。

  因为,它是人类与世界紧密连结的那根看不见的纽带,并当且仅当为人类所独有。鸟儿能够拣枝筑巢,但不能产生营造法式;夜莺能够婉转鸣叫,却不能产生对唱歌谣。

  因为,它是人类丰富心智主要技术手段和不二法门。

  难道不可以这样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拥有非物质?!

  “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所不在。

”弥漫在时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轻盈若无,但却是这么格外沉重。

  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湘西的CDI显得更加分量十足。

 

  升温、升温、再升温  

  被列为国家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综合试点单位,这对湘西自治州来说,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2005年初,春寒料峭,春节的余韵还没有消散,州委、州政府就紧锣密鼓地开始行动,3月州委、州政府联合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湘西综合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就保护工作的意义、目标任务、落实措施作了总体部署,并明确了12个相关职能部门与8县市的具体职责。

  州政府的快速反应,立即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全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试点工作。决定成立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将保护任务落实到县市,签订责任书;设立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和保护中心等组织机构;当年拨付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资金100万元,列入州财政预算,并根据发展需要逐年增加。这在湘西来说,史无前例。

仅此一项,到现在为止,湘西州本级财政直接投入资金逾1000万元,8县市财政投入资金逾1000万元,捆绑投入资金近3亿元!作为贫困地区,其倾力程度完全用得上超乎寻常这个词。

  湘西在行动。

  首先是摸清家底。

整个普查高标准、严要求,从上至下逐一落实,于2008年5月提前完成了全州8县市,187个乡镇,1969个村的普查任务。据统计,此次普查,全州共投入普查经费约500万元,全州出动工作人员4131人,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知情人会议1998多次,走访传承人5401人/次,收集实物833多件,登记实物1503件,撰写调查报告172份,项目录像1523盒,拍摄照片52583多张,记录文字10306,电子资料977,录音20002小时,摄像27334小时。

2009年圆满完成国家对普查成果资料的验收。

  完成普查工作之后,是真刀实枪的保护,这么多遗产资源啊,不容许任何的疏漏,必须接受历史的严格检验,从项目库的建立,到每个项目的具体保护措施和方式,殚精竭虑加上特色创新,考量着湘西每一个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工作者的智慧。2006年,申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西自治州包括土家织锦技艺、苗族鼓舞等在内的7个项目榜上有名;2008年,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公布,湘西8个;2010年,第三批国家级项目9个……这在全国来说,绝无仅有。

  湘西,好样的!

  湘西自治州领导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他们的目光瞄得更高更远,2006年3月《湘西土家族苗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获全票通过,经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于2006年6月10日起施行。

这是国内第一个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标志着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紧接着州人民政府出台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担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路平同志,在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说:“湘西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要升温、升温、再升温!”

  2011年2月25日,众所期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6月1日颁布施行。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以一次中央全会,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在中共党史上还是第一次,全会指出,“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记忆、精神家园中最生动活泼的风景,巨大的价值得到全面认可。2011年11月18日,在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湘西自治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应运而生,在全面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保护与合理利用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湘西自治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成立,罗亚阳担任第一任局长,在很多场合他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对湘西更是如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从不敢懈怠。“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得文化部批准,总体规划编制是科学保护和整体性保护的纲领,在经过深入调研之后,规划编制委托吉首大学进行。

  2011年11月12日,湘西自治州文广新局与吉首大学规划编制组签订规划编制委托协议。这一天,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曹世凯,州人民政府副州长艾可知同时出席签约仪式,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由此可见。

两人都不约而同地表达,总规编制之所以选择吉首大学,是因为长期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本土院校的专家学者们对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深入的研究,此所谓接地气的条件无人能比;同时,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感情,在湘西非物质文化熏染的每个人都责无旁贷。在吉首大学正校级督导、著名学者张建永教授的领衔下,一大批具有深厚学养、热血沸腾的骨干学者会同长期战斗在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第一线的专家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编制工作……

  升温、升温、再升温,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不绝的动力在稳健前行!  

  大格局与模式创新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乎延续民族文化命脉,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更是中国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先世界的伟大创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整体性保护为主要理念,先行先试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方法,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上广阔的舞台,如何进行保护拷问着每一个参与者的智慧。

  从上至下,都在思考。

  2012年5月1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成立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的文件,表明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被上升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执行层面,从国家文化部、湖南省省委省政府到湘西州委州政府,形成“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决策和行动同时铺开!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布和依存离不开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具体的文化空间,保护格局显得至关重要,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事倍功半,决策者们把目光紧紧瞄准两个核心保护区,即以酉水流域为主的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和以腊尔山台地为主的苗族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在此基础上,设立九个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圈,分别为洗车河流域土家族文化保护圈、土司文化保护圈、蚩尤文化保护圈、八部大王文化保护圈、山江苗族文化保护圈、古丈茶文化保护圈、盘瓠文化保护圈、湘西傩文化保护圈、吕洞山苗鼓文化保护圈,重点建设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武陵山区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园和200个特色村寨168个传习所,全面涵盖保护区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状况及必须条件。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必须以民众为主体的特征,在已经出台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暂行办法》的同时,建立健全四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体系、传承人培育体系、传承人服务体系,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五进”活动,即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广场,探索“五进”活动的长效机制。

  自开展名录项目申报以来,一些地区“重申报、轻保护”遗址为有关专家诟病。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全是动真格的!

  说到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就,“山江模式”创立在全国来说,都具有示范意义。

  所谓的“山江模式”是以凤凰山江苗族博物馆为龙头,利用马鞍山四月八跳花坪和下千潭接龙场两个节庆文化空间,定期举办苗族四月八跳花节、苗族银饰节和苗歌节三大节日。在政府主导下,依靠当地苗族民众主体力量,社会积极参与,对区内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活态性传承。

有效整合、合理利用区内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相关的自然生态、历史遗迹。使区内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浑然一体,区内苗族民众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最终形成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通过几年的实践,山江当地苗族民众自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空前浓厚,传承人传习活动频繁,文化自觉意识程度受到各方面的肯定。

  说到山江模式就不能不说到龙文玉。

  在湘西,龙文玉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身上所体现的对民族文化保护的觉醒意识让人叹为观止。早在二十年前,他就开始收集有关苗族文化各种遗存,当他开办的中国苗族博物馆在凤凰山江落户的时候,这种自觉意识就达到了一种巅峰状态。

凤凰山江,这个偏远的苗族小镇现在已经成为中国苗族文化生态保护最为和谐的地方,保护和传承融为一体,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与民族文化生态建设齐头并进,龙文玉发挥了巨大的“卡里斯玛”作用。

  那么,龙文玉之后呢?这就是我们对“山江模式”的终极追问。  

  灵魂飞扬  

  20世纪90年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就说过,湘西是一块“神地”。当时创刊的文学内刊《神地》杂志的名称即是他欣然题写的。

  行走在湘西大地,与拥有高贵灵魂和传统绝技的人不期而遇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他们随口就能给你唱一支民间小调,或者跳上一段在大雅之堂上你从来都看不到的舞蹈,即便是一片毫不起眼的木叶,和上他的唇齿间就能出现妙曼的音乐。这些普通的群众,往往都是身怀绝技的传承人,朴素是他们最显著的特征。因此,在湘西认定传承人成为一件让专家比较棘手的事。

说技艺甲和乙各有千秋;说传承,乙和丙带的徒弟不相上下;说热爱,丙和丁都如痴如醉,但名额有限啊。专家组在评审的时候,只好从年龄较大的予以优先考虑,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啊。

  与田隆信老先生接触,愉悦的享受是一种让你无法表达的感觉。

这位把土家溜子打上国际舞台的大师总是很谦卑地面对每一个人,见过的世面太多,淡定就无需刻意,但只要你和他聊起民族文化,他总能信手拈来,只要走进课堂,无论是大学讲座或者是小学教师,那种飞扬的神采就生动地出现。大师也好,专家也罢,国家级传承人亦成,田老从不在乎这些身份,从县政协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倾注的感情绝不是深厚一词可以概括。虽然年事渐高,进行传承却绝不含糊。

“把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甘心情愿的义务。”他这样说,更是这样身体力行。

  在保靖县比耳镇他不洞村生活着一位老人,他叫贾心惠。

没有人知道他就是当年土家族第一个走进北京民族文化宫讲解土家文化讲解员。在酉水河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贾老和任何一个土家老人没有什么两样。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起来,他再也坐不住了,这个被人誉为“土家活字典”的老人开始穿村走寨自费收集土家语。“我们的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现在很多人都不会讲土话了。我想在有生之年多做一点事。

  朴实无华和传递薪火是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们的共同特征。在凤凰县,国家级传承人有几位,聂胡子、刘大炮,还有土家织锦技艺传承人叶水云,苗族银饰技艺传承人龙米谷,麻茂庭。

他们其中因为技艺非凡,倒让人们记住绰号了。刘大炮说,你们重视也好,不重视也好,我反正天天要和印花布打交道。

当人们在国际舞台或国内舞台目睹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惊艳的苗族服饰时,殊不知,那些美轮美奂的银饰就是出自麻茂庭的手,但老麻却从不张扬。

  朴实的外表下是一颗颗高贵的灵魂,构成湘西另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

  还有那些致力于研究保护的专家学者。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来,陆续来到湘西考察指导的专家学者有冯骥才、资华筠、乌丙安、刘锡诚、刘魁立、刘锡诚、宋兆麟、刘托、徐艺乙、罗斌等等。

他们来到湘西无不是为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遗存所迷醉所打动,更是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牵动着他们特殊的情感,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何保护,湘西保护的经验进入他们的视野,也就是变成国家层面的思考和行动。2008年,刘魁立先生在湘西参加座谈会说:“湘西是一个特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区,无论她的底蕴与及现在我们对她的保护工作,是特别值得称赞的。”“我得到的启示很多,回去还要总结。”2010年初,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副司长屈盛瑞同志来到湘西,吉首大学在国内率先举办保护研讨班让他尤其感怀,他说,这样的经验和模式一定要加以推广,很多地方比湘西更有条件,应该向湘西学习。

  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步入全国最先进行列,与州内一大批具有高度使命感的专家密不可分。早在2001年,张子伟先生就经常呼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老先生是一个有个性的人,说到保护工作急了还敢骂人。后来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在很多场合都能听到他“放炮”的声音。

在第一批国家级项目申报工作中,因为时间紧,他负责的一个项目日夜赶申报材料进度,以致老病复发而不得不住进医院。

  唐方科,接近古稀之龄已经退休在家颐养天年的他,毅然返聘于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老骥伏枥,一头扎进保护工作,从头研究,从深研究,每次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总是激情澎湃,活力迸发,深深地感染每一个人。2009年,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吉首召开,老唐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讲,这一讲就展示出他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功夫。

接下来全省各地邀请授课的信件和电话一个接一个……

  吉首大学的田茂军教授,一直担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以工作严谨务实为著称,无论多么繁忙,只要是涉及到保护工作,总能看到他的身影。2009年底,他承担湖南省第一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班教学和管理工作,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承受了多大的压力,直到研讨班结束的第三天,他爱人因癌症去世的消息传来,人们才明白他那一段时间消瘦许多的原因。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

红灯万盏人千叠,一遍缠绵摆手歌。”这是清人竹枝词对湘西当时的一个侧面描述,当然,它已经成为过去,现在,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以特有的表情和丰富的内蕴正彰显着它的活力。当同质化成为时代的悲哀的时候,湘西在擦亮我们迷惘的眼睛;当灼热或冰冷的单一生活麻木我们身体的时候,湘西在温暖我们干涸的灵魂。

只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就永远和湘西的灵魂同在飞扬。


本文关键词:ag九游会登录j9入口,j9九游会官方登录,九游会j9网站首页

本文来源:ag九游会登录j9入口-www.xhxgb.com